攀岩急救知识与技巧

作者: 攀岩教练 · ·
攀岩急救知识与技巧

攀岩常见伤害类型与识别方法

攀岩运动中常见的伤害主要分为急性伤害和过度使用伤害两大类。急性伤害包括坠落导致的骨折、关节脱位、头部撞击伤,以及岩壁摩擦造成的皮肤擦伤、撕裂伤。过度使用伤害则多见于手指、手腕和肘部,如屈肌腱鞘炎(俗称攀岩指)、肘关节滑囊炎等。识别伤害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:轻微擦伤表现为表皮破损、少量出血;扭伤会出现局部肿胀、疼痛和活动受限;而骨折则可能伴有畸形、异常活动和骨擦音。对于头部撞击,即使没有明显外伤,也要警惕脑震荡症状——头晕、恶心、意识模糊或记忆缺失。在野外攀岩时,还需注意环境因素造成的伤害,如晒伤、脱水、蚊虫叮咬甚至蛇咬伤。及时准确的伤害识别是实施有效急救的第一步,也是保障攀岩安全的关键环节。

攀岩急救包必备物品清单

一个专业的攀岩急救包应该根据不同攀岩场景进行配置。基础版急救包适用于室内攀岩馆,应包含:多种尺寸的创可贴、无菌纱布垫、弹性绷带、医用胶带、消毒湿巾、抗生素软膏、止痛药、抗组胺药、一次性手套和急救剪刀。户外攀岩则需要更全面的装备:在上述基础上增加三角形绷带、SAM夹板(用于固定骨折)、紧急保温毯、口对口呼吸面罩、止血带、镊子、体温计以及针对特定环境的物品(如高海拔攀岩需备高原反应药物)。值得注意的是,攀岩急救包应定期检查有效期,特别是药品和消毒用品。建议每三个月检查一次,及时更换过期物品。另外,根据攀岩团队的人数调整物资数量——通常按照每人每天基础消耗量计算,并预留20%的余量应对突发情况。将急救包放在容易取用的位置,并确保所有队员都知道其存放位置和使用方法。

坠落伤害的紧急处理流程

坠落是攀岩中最严重的紧急情况,需要立即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。首先评估现场安全,确保施救环境不会造成二次伤害。接着快速检查伤者的意识状态:轻拍肩膀并大声询问'你还好吗?'。如果无反应,立即呼叫救援并开始CPR(如果受过培训)。对于有意识的坠落伤者,遵循DRABC原则:危险(Danger)—确保环境安全;反应(Response)—检查意识状态;气道(Airway)—清理口腔异物,保持气道通畅;呼吸(Breathing)—观察胸廓起伏;循环(Circulation)—检查大出血。特别注意脊柱保护,除非环境极度危险,否则不要移动伤者,用手固定头颈部直至专业救援到达。对于开放性骨折,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,不要试图将突出的骨骼推回。控制严重出血时,直接按压伤口是最有效的方法,只有在直接按压无效时才考虑使用止血带。记住,在野外攀岩时,准确描述位置坐标对救援成功至关重要。

攀岩特定伤害的专业处理技巧

攀岩运动有其独特的伤害类型,需要专门的处理技巧。手指滑轮损伤是常见的攀岩伤害,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攀岩,采用RICE原则:休息(Rest)、冰敷(Ice)、压迫(Compression)、抬高(Elevation)。使用胶带固定时,要确保不影响血液循环。对于攀岩者肘(外侧上髁炎),除了休息和冰敷外,可进行前臂伸肌的拉伸和强化训练。皮肤破损处理要特别注意清洁,岩壁上的矿物质和细菌可能引起感染,应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后涂抹抗生素软膏。在处理岩屑入眼时,不要揉眼睛,可用生理盐水或清洁流水冲洗,如果异物嵌入,应用眼罩覆盖并就医。高温环境攀岩要警惕热射病,症状包括高热、意识模糊、皮肤干热,应立即移至阴凉处,用冷水擦拭身体,并补充电解质。寒冷环境则要预防失温症,及时更换湿衣服,提供热饮和食物。这些专业技巧需要定期练习,建议每半年参加一次急救复训。

攀岩安全预防与应急计划制定

预防胜于治疗,完善的攀岩安全预防措施能极大降低伤害发生概率。每次攀岩前都应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,特别是手指、手腕和肩部的动态拉伸。装备检查是必须环节:确保绳索无磨损、安全带扣件正常、保护器功能完好。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难度的路线,不要盲目挑战超出技能水平的岩壁。制定详细的应急计划包括:明确最近的医疗机构位置和联系方式、了解当地救援资源、准备紧急联络人信息、掌握基本的地理位置描述方法。团队攀岩时,应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成员作为安全负责人,统一协调急救工作。建议参加专业的攀岩急救培训课程,如红十字会或登山协会认证的野外急救课程,这些课程针对攀岩环境特点,教授实用的急救技能。定期组织模拟急救演练,提高团队的应急反应能力。记住,最有效的急救是永远不需要使用的急救——通过严格的安全规范和充分的准备,将风险降到最低。